緬甸近期地震登上國際頭條,但對當地基督徒而言,這不過是接踵而至的又一場災難。多年衝突與逼迫已使他們不斷流徙。
楊*牧師正是眾多承受這無盡危難的基督徒之一。他與年輕家眷在緬甸被迫一次次倉皇逃離,不是一兩次,而是反覆無數次。雖然所有百姓都面臨內戰威脅,但掌權者正趁機加緊針對基督徒等少數群體。
槍口下的掠奪
楊牧師回憶某次激進組織的襲擊,那次事件導致大批會眾流離失所:「暴徒用槍指著我的會友,命令他們蒙眼趴地、禁止交談。他們搜刮每戶錢財,搶走所有值錢物品。」
這類暴行屢屢發生,楊牧師家也遭洗劫:「他們搶走我的摩托車和15萬緬幣(相當於當地兩個月最低工資)急用金。」許多會友因此逃離村莊。
永無止境的漂泊
楊牧師一家始終無法安頓,持續在恐懼與疲憊中輾轉:「我們先逃到較安全處,一週後當地又發生事故;投奔岳家村莊暫住兩月,同樣困境重重。」
初為人父,楊渴望妻小能享有安全感,但現實是:「帶著幼兒不斷逃難的重擔壓得我們喘不過氣。槍炮聲終日不絕,妻子深受創傷,孩子懼怕巨響。作為丈夫與父親,我常因無力保護家人深感無助。」
緬甸的難民營
複雜的生存環境
威脅不僅來自激進團體。緬甸的局勢非常複雜。自2021年推翻政府的軍事政變以來,緬甸各地戰火不休。新軍政府與民兵組織暴力對峙,已造成數百萬人流離失所,無數人命與生計湮滅於硝煙中。結果,緬甸面臨持續的人道危機。
所有緬甸人都面臨危險,但在這個佛教徒佔多數的國家,基督徒面臨的威脅更大。基督教被視為「外來宗教」,基督徒更面臨雙重逼迫,無論社會各階層或衝突雙方都對他們充滿敵意。
楊牧師解釋:「政變前我們就備受歧視,聚會與活動處處受阻。」政變後,軍方空襲更鎖定教堂與基督徒聚居區。
他指出:「遇襲的佛寺村落屈指可數,但教會和基督徒財產卻遭刻意摧毀。」即便同為難民,基督徒領取救濟物資時也遭差別對待。
行走義路的指引
在絕境中,楊牧師以聖經與禱告為力量泉源:「每夜全家同心禱告,求神帶我們渡過生命中的紅海。」他們常誦念《詩篇》23篇與《箴言》3:5-6,大衛「雖行過死蔭幽谷也不怕遭害」的宣告,以及「專心仰賴耶和華」的應許,這些經文成為他們危險路途上的依靠。
楊牧師說:「在戰區外出採購都令人膽戰心驚。每次騎摩托車,我們都默想神的應許。我禱告神:『神啊,讓我平安歸家擁抱妻兒。』」
身心靈的重創
「他們失去工作與收入,在肉體與靈性上都極度飢渴。」
楊牧
作為牧者,楊牧師深知流亡信徒面臨的身心煎熬:「會友就是我的屬靈兒女。我無法只顧自家困境。」
他騎著自行車(摩托車已被搶)長途跋涉探訪分散的信徒:「他們失去工作與收入,在肉體與靈性上都極度飢渴。此時若能提供屬靈扶持,將帶來極大幫助。」
遇見敞開門伙伴的喜樂
當楊牧師一家因再次逃亡而精疲力竭時,敞開的門當地合作伙伴的回應令他振奮:「他們對受逼迫信徒的熱忱服侍讓我驚喜萬分!我很快就與他們合作,幫助流離失所的信徒。」
「他們喜極而泣,在匱乏中,一分一毫都是恩典。」
楊牧師
「我們共同分發大米、食用油與洋葱給最需要的肢體。他們喜極而泣,在匱乏中,一分一毫都是恩典。」
楊牧師接受了「逼迫生存訓練」並訓練其他教會領袖。他說:「因為我知道,他們和我一樣,需要這段團契時間來互相鼓勵。」
信心的增長
你的捐助與禱告正在回應流亡緬甸信徒的困境。楊牧師見證:「過去我無力幫助會友及其他牧者,如今靠著你們的捐助與代禱,我們不僅能開展訓練,更分發食物與聖經。這些援助不僅滿足物質需要,更堅固了他們的信心。」
*出於安全考量使用化名
請禱告
- 為楊牧師的家人和他的安全祈禱,因他持續前往各地培訓和支持基督徒
- 祈求神為緬甸流離失所的信徒(以及被迫逃離該國的信徒)供應食物、住所和其他基本生活所需
- 為緬甸的和平禱告;祈求戰爭和殺戮停止
請捐獻
- 每230港元可以為一名因暴力而流離失所的基督徒提供訓練,從而在逼迫中堅持下去
- 每350港元可以為三名被迫逃離家園的信徒提供一個月的重要支持
- 每700港元可以為流離失所的信徒提供安全的住所、藥品和法律援助
當項目捐款籌募足夠時,你的捐款將轉到最需要的地方
我的捐獻:流離失所基督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