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萨利姆*生活的北非地区,孩子入读幼儿园十分普遍。对于五岁及以下的儿童,幼儿园融合了学前教育、日托和幼儿园的功能,为幼童提供教育与社交培养。这类机构理应承诺保障受托学生的安全。
但萨利姆来自基督徒家庭,这意味着他的安全并非总被重视。
五岁的萨利姆初入幼儿园时一切尚好。教职员工给予他与其他孩子同等的善意与关照。
然而在一次穆斯林节日期间,萨利姆的父母向学校申请让孩子免于参加庆祝活动,并解释了家庭的基督教信仰背景。他们希望确保萨利姆在认识耶稣信仰真理的环境中成长。
从那一刻起,幼儿园成了萨利姆的噩梦。
“回家时我们常发现他身上带着瘀伤和红痕,衣服也屡被撕破。”
马鲁夫
萨利姆的父亲马鲁夫*说:“幼儿园教职员得知我与妻子是基督徒后,孩子就明显遭到虐待。回家时我们常发现他身上带着瘀伤和红痕,衣服也屡被撕破。情况持续,校方的解释根本无法令人信服。”
当马鲁夫质询时,教职员称萨利姆可能是在与其他孩童玩耍时摔倒。向校方管理层投诉也未能改变境况,这个小男孩依然受虐。马鲁夫说:“面对持续的恶待,我与妻子决定为萨利姆转校,希望他能不受宗教信仰影响而获得善待。”
创伤的迭加
在新幼儿园,萨利姆的父母再次向校长说明了家庭信仰。校长承诺这不会成为问题。马鲁夫说:“她向我保证,所有孩子都一视同仁,不论其宗教信仰或父母背景。我当时倍感欣慰。”
“这些经历让他心理受创,每天意识到要去幼儿园时,他就开始惊恐。”
马鲁夫
但这份欣慰转瞬即逝。马鲁夫诉说:“不久后,我再次发现儿子身上的瘀伤,有两次他的衬衫都被撕破了。更严重的是,这些经历让他心理受创,每天意识到要去幼儿园时,他就开始惊恐。”
当马鲁夫向校长展示孩子衣物破损和身体瘀伤的照片时,对方仅轻描淡写地表示这可能是孩子们活跃玩耍时发生的意外。
马鲁夫与妻子明白必须果断应对,为儿子转换幼儿园,深知这一切对五岁幼童造成了多深的心理创伤。
当沉默成为唯一选择
在这段艰难时期,敞开的门当地伙伴始终陪伴这个家庭。这次,同工建议马鲁夫为萨利姆另择幼儿园,且不再表明基督教信仰。马鲁夫解释道:“他建议我们暂时不公开信仰,眼下这是保护孩子的唯一选择。”
虽然被迫隐藏信仰令父母沮丧、让孩子困惑,但在特定处境中,这仍是必要之举。萨利姆的父母知道,儿子在校经历与家庭信仰的冲突可能时常存在,但此刻,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免受伤害,拥有正常的童年。
萨利姆并非唯一需要隐藏信仰以求安宁学习的孩子。许多北非儿童在教育机构中遭受创伤,他们不仅要完成日常课业,还需应对环境中的敌意,甚至被要求学习伊斯兰教义并背诵古兰经文,尽管明知这非自身信仰。
北非的孩子们需要你的祈祷与支持,以渡过挑战和创伤困境。
*出于安全考虑使用化名